首页
>
安阳妇女网 >
女主角
重庆忠县双梁村民心中的好村医王杰华
标签:女主角 | 来源:中国妇女报官方客户端 | 作者:乐丁 李伟
乐丁 李伟
在重庆忠县黄金镇双梁村,我们见证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,见证了国家医改护佑人民健康,共筑健康中国的民生实事。村医,已经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道流动的最美风景线。
“我今年78岁,背着药罐罐生活了四十多年,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,我们越活越有盼头,命也越来越长,在村里就能够看病住院,刷医保卡报账,要是没有钱的话,还可以先诊疗后付费。”
“要不是在村里筛查重大疾病的话,要不是杰华经常深夜出诊的话,我恐怕也活不到今天,说不定早就去见阎王爷啦。”
独居老人周淑祥乐呵呵地向记者讲起了心里话。儿女双全的她居住在重庆市忠县黄金镇双梁村三组,孩子们都在县城安居乐业,在县城住不惯。她40多岁发现腰椎盘突出和高血压,不到70岁出现脑血管轻微堵塞,胃部也常常犯病,支气管炎时常发作。“打针输液不间断,每天吃药一大把,个人负担十来块;杰华医术好、态度好,从不为难村民,遇到中午输液的话,她还给我们煮饭吃。”老人口中的杰华就是中年女医生王杰华。

勤学善思的好村医
王杰华从事乡村医疗卫生工作三十多年,优秀中共党员,优秀乡村医生。1991年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学医,1999年在万州卫生进修三年,2019年在忠县人民医院顶岗学习一年。国家医改和现代融媒体网联技术,王杰华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免费网络进修,聆听医学教授讲学、观看应急急救录播;与县镇医疗专家视频互动,在答疑解惑中获取专业知识。要是县级医疗专家到镇村坐诊或巡诊,王杰华就去现场讨教、跟随观摩。
她所经营的双梁村卫生室获评五星级表彰,全县462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仅有8个获评此项殊荣。
家医服务的好村医
“双梁村位于大岭半山腰,地势较高,幅员面积4.2平方公里,海拔300米到900米,全村583户1633人。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,家医签约服务152人,一般居民建档立卡472人,医共体内“慢病全程管理”医防融合高血压101人、糖尿病30人、精神残疾3人和结核病1人,常年组织实施老年人体检300多人,育龄妇女两癌筛查50多人……”对于服务对象,王杰华如数家珍、娓娓道来。
原来,重庆忠县作为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,全国紧密型医共体改革试点县,以“医通、人通、财通”为载体,创新打造纵向“一体化”发展、横向“集团化”管理,“纵联横合”医共体,构建起“人才学科下沉、服务能力提升、资源整合共享”的县域医疗一体化发展新格局。双梁村的医疗条件也得到逐步改善,村医医德医术素养越来越高,村民的健康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也越来越多。
“王医生啊,我今天又疼得严重,你过来给我弄点药啊!”接到黄金镇双梁村6组方宗梅的求助电话,家庭医生王杰华立即准备好药品、器械等,挎上出诊箱,骑着电瓶车急忙前往。
方宗梅,因患有关节炎,常常疼痛、僵硬致无法动弹,每隔几天,王杰华都要到她家出诊、随访;老伴是一位居家治疗的结核病患者(目前处于巩固期)并伴有中风后遗症,行动不便,老两口相互依靠。两位老人看到家庭医生的到来,非常开心,像见到了自己的子女一样。经过常规检查、询问,王杰华为方宗梅输上液体,并仔细观察是否有输液反应;此时已近中午时分,得知两位老人起床后还没吃一口饭菜,便按照惯例,为两位老人做起了午饭,并将饭碗端到他们手中,两位老人热流盈眶,非常感动。“多亏有你们这些医生哟,不然我们这些老弱病残,怎么办喽,唉……还经常帮我们煮饭,就像子女一样”。
2022年,王杰华出诊累计近700人次,有效地解决了村民出门就医看病难题。对于像王杰华这样优秀的村医,忠县通过深化医共体改革实施“乡聘村用”,由属地卫生院将其聘为卫生院职工为其购买养老保险,解决了后顾之忧。打通了村卫生室网底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村医“留得住、引得来、退得了”,更好的服务老百姓。
入户救人的好村医

金秋时节,七彩大地瓜果飘香,近山如画、流光溢彩,远山如黛、白云流淌。10月8日,王杰华穿着白大褂,斜背医药箱,骑着两轮电瓶车从村卫生室出发,沿着狭窄的村组公路绕道而下,将近半个小时就来到一个林间小院。见到家医的到来,一对七十多岁的夫妻激动不已。“王医生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,没有她,我的老命早就丢了”。“那是三月份的一天深夜,我突然吐血不止,胃部剧烈疼痛,不一会儿便不省人事。手足无措的老头子(丈夫)在慌乱中拨通了王医生的电话,王医生赶到时,镇医院的120也停在了公路边,家医团队的四个医生及时赶到,七手八脚的把我抬到公路边,坐上120,前前后后不到一个半小时,就赶到县医院急救中心,让我捡回条命。”原来是李洪英因胃溃疡出血,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,病情得以控制。“这次住院医药费花了近两万,报销后个人只承担了四千多,这是医疗改革带给老百姓的好处,我们在晚年生活中赶上了这个好时代,在以后日子里我们得健健康康、快快乐乐的过好每一天。”这是老人家叶道玖的肺腑之言。“十年前,我们村是机耕道,家里没有小车,其它车辆也不愿意进山来,卖粮买肥料等都靠肩挑背扛,人生大病或卖肥猪的话,还得依靠滑杆抬上抬下哟。那时,我们常说:救护车一响,几头猪白养。而今新时代国家富强、人民富裕,我们领取了社保,看病能报销,贫困有低保,不愁吃、不愁穿,医疗住房有保障……这都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实惠。”
“李孃孃(阿姨)你的病刚好,一定要注意饮食哟,以清淡食物为主,尽量不吃辛辣、坚硬食品,按医生说的做,要按时吃药,有啥子问题记得打电话哟。”在千叮万嘱后,王杰华才开始前往下一站。
助残为乐的好村医
来到残疾人粟明政家门前,只见他坐在轮椅上挨着大门,靠着土坯墙晒太阳,见到王杰华的到来,老人家的脸上堆满了笑容。“二姑爷好,我来看看您,来来,我给你测量血压、检测血糖……您莫激动,看嘛,血压又有点偏高。”“二姑爷,您还记得家医团队的那几个医生吗?”“记得记得,他们经常来,你就更不用说,只要路过门前,你就进来看看,量量血压,送医送药,还经常给我送吃的用的,你比我亲女还要好。”粟明政显得有些激动,眼泪流个不停。
进入屋内,正堂摆放着四台轮椅,其中三台早已锈迹斑斑、破损不动。粟明政的妻子喻淑英指着说:“他中风多年,走不得,这些轮椅都是政府送来的,说是县残联免费配送的,已经坐烂三台轮椅啦。两年前,我也中风倒床了,经过王杰华按摩和训练,我慢慢站起来,还学会了走路呢。”
送药到家的好村医
那是十年前夏季一个夜晚,当时狂风暴雨、电闪雷鸣,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从山顶的老家中给王杰华打来电话,说他独自在家,希望送些感冒药上门。老人说话显得有气无力,王杰华不假思索,摸黑骑车,一路颠簸入户。她给老人量体温、测血压、听心率,确保无碍,才给老人服用感冒药。王杰华说:“观察近三个小时后,我起身回家时,老人紧拽着我的手久久不放。雨水虽然淋湿了我的全身,但我心却是暖烘烘的,从此开启了我的上门服务之门。”
从那以后,王杰华便成为田园风光里一道移动的最美风景线。但很快就传出流言蜚语,说王杰华打着上门服务的旗号,想骗老人的钱财。只有她和家人知道,上门服务倒贴燃油费,耽误时间,碰到老人外出,她会把药品挂在门把手上。要是老人不主动给钱,王杰华也不会催促,更不会记账,对困境老人,她直接不收钱。
天长日久,王杰华发现老人安全用药意识淡薄,常常自行加大药品剂量。她随时叮嘱老人:是药三分毒,合理用药保健康。细心的她会把药品分类分瓶包装,分点存放,千方百计引导老人安全用药。担心老人服用过期药品,王杰华采用“见面”或“通话”的方式,教老人识别药品,给老人讲安全用药的重要性。只要老人能说出正确的用药常识,她会悄悄给老人奖励一块创可贴。
如今,上门看病和送药到家已经成为王杰华服务村民的一张名片。
在重庆忠县,550多个乡村医生都像王杰华一样优秀,都甘愿清贫,留守家乡,为护佑村民健康坚守初心、呕心沥血,都甘愿充当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的无名铺路石。
评论